马年春节前后,各地两会密集召开。与往年比,本次地方两会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是各省(区、市)纷纷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严控“三公”经费的要求,有的还明确提出了具体降幅比例。
压缩经费预算目标
截至2月9日,已有29个省份公开《政府工作报告》。记者查阅各省(区、市)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及《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发现,大多数省份都报告了“三公”经费执行情况,提出了2014年“三公”经费预算目标。多个省份明确提出今年“三公”经费支出具体压缩比例,例如,浙江降低30%、北京降低12.67%、上海降低11.2%、河北降低6%,江苏、宁夏、青海降低5%等。
“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的预算下降,既是坚决反“四风”的具体成果,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学会过“紧日子”。对此,网上不少人“点赞”,也有人觉得有的省份降幅未达到预期。其实,省情不同,“三公”经费预算总额、降幅不同实属正常,简单比较各地的降幅意义不大。
“三公”经费是否越少越好?业内人士认为,合理的“三公”经费是政府运转、履行职能的必要成本,不能一味追求“三公”经费下降,而应该用科学、客观的眼光看待“三公”支出。比“花了多少钱”更有意义的信息,应该是“钱花得好不好”。网友评论说,“公开‘三公’经费是手段,厉行节约才是目的!”“‘三公’经费全面公开越彻底,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越强,‘三公’经费全面公开脚步越快,我国向服务型政府转型越快。”
把省下的钱投向民生
翻看各地“晒”出的财政账单,记者发现,各地不仅公开了降低“三公”费用的安排,而且说明了压减下来的“三公”经费投向哪里。
2014年,北京市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预算安排9.72亿元,与2013年预算11.13亿元相比,降低了12.67%。另外,对市级节庆、论坛、展会活动经费按照不低于40%的比例压缩。与此同时,2014年,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安排节能减排及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资金30亿元,用于老旧机动车淘汰补助、新能源车示范运行、燃煤污染治理等项目。
2014年,浙江安排的“三公”经费预算总额在2013年初预算的基础上压缩30%。省级“三公”经费压减2.13亿元全部用于治水,包括推进城镇截污纳管全覆盖、农村污水处理和生产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全覆盖,加快推进饮用水供水体系建设,筹措推进节约用水。
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民生实事安排上,一张长长的“账单”令人眼前一亮: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援助率100%、解决1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28.46万套、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5%……。一共42项民生实事,每一项都列出了量化目标。
“这两年政府公开‘三公’经费使用情况,从中央部门逐渐向地方政府拓展,收到了初步成效。随着《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规章的出台,政府部门严控‘三公’支出效果将不断显现。从春节市场消费数据可以看出,大众消费成市场主流,这种方向值得肯定。”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学系主任燕继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