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PPP前景:整合资源是关键
随着发改委和财政部的密集发文,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正在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日前在上海召开的PPP研讨会上,来自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与会者就PPP热产生的原因、资金来源以及业务要求作了探讨。
财政改革催热PPP
2014年以来,PPP模式成了政府及各方关注的热点。先是5月份财政部正式成立PPP工作领导小组,此后中央及有关部委也密集出台了有关PPP的文件,在2014年9月至12月间,财政部、发改委和国务院相继发布了5个文件,支持PPP发展。
PPP如此之热,和政府加快财政体制改革不无关系。原有的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搞建设的运作模式,走到了尽头。规范化的政府举债模式代替了风险敞口巨大的隐性负债,市场化的融资手段代替了行政性的政府补贴,法制化的融资机制代替了指令性的项目审批。可以说,PPP可能成为加快政府转型、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增强社会投资活力的关键一招。
一位来自于国家某机关的人员表示,目前政府财政压力大,而原有的模式难以为继,因此政府只能由原先出资投资基础设施转为向社会资本购买的模式,也就是PPP模式;就企业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原先许多高毛利率的行业收益在下降,迫使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而PPP稳定的现金流和较好的投资回报也吸引了部分企业的关注。
产业基金解决资金来源
PPP模式意味着政府不再直接出面投资,而是通过和社会主体签订市场化契约,按约定付费。那么基础设施投资巨大,作为提供该项服务的社会资本如何解决资金问题?
普华永道的陈燕华表示,对广大社会资本而言,PPP的兴起为传统建筑行业提供了对业务模式和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升级和转型的契机,特别是为这些实业企业和金融资本的对接并搭建更大的合作平台提供了机会。PPP项目时间可能是长达几十年,往往更符合那些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金融资本的风险偏好,如保险资金等。
龙元建设的副总经理颜立群认为,目前PPP项目的投资者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建设商,二是运营商、三是金融机构,但出于风险管控的原因,金融机构当前大多还是处于观望中。他提出,可以通过产业基金的方式有效地解决资金来源和投资者退出问题。即由项目主导机构设立平台型公司,吸引有投资意愿的所有机构作为合作伙伴,设立基金,募集资金,然后共同参与到项目中,这样地方政府下属的融资平台也可以参与到其中。
颜立群透露,龙元建设目前正在筹划一个目标规模达百亿级的PPP产业投资基金,而相关的投资管理公司也已经成立,下一步将加大项目承接力度,力争成为国内优秀的PPP项目投资管理专业机构。
运营能力是关键
PPP模式的关键在于引入社会资本承担公共品与服务项目融资、建设、运营等的大部分工作。政府部门在寻找社会资本时,更看重的是对方的运营能力,也就是说除了能提供资金外,还能提供专业服务。
在亚洲开发银行高级项目官员肖光睿看来,这一要求不仅是对社会资本,对政府也是同样的。因为PPP项目与普通项目不同,是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为特征,基于政府和企业双方长达数十年的合作契约,这一特征决定了项目的前期准备是关键,所以对双方的专业化要求都比较高。多数地方政府运营PPP项目的经验并不充足,而在项目准备阶段往往无法落实足够的资金来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协助,且前期的投入有因项目失败而打水漂的风险。
针对地方政府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这些困难,肖光睿建议,结合地方PPP中心的建立,设立项目开发基金制度,解决项目前期准备的资金问题,协助开发项目,共同分担风险。项目前期开发的成本将由成功签约的社会资本承担,然后再用于新的项目开发,从而形成可持续的循环机制。
肖光睿进一步称,当下部分地方出现了为PPP而PPP的现象,前期论证简单,或者连基本的交易结构设计也没有,便直接将原有项目改头换面而成,这种项目如果盲目地一哄而上,必然会导致合同履约的无穷后患。他说:“PPP不是一场婚礼,更像是一桩婚姻,如果只关注吸引眼球的婚礼,那么无论婚礼多精彩,余下仍难免双方几十年的柴米纷争。”